#人文游
#摄影
我们在伯尔尼没有久留,本来“熊城”不是很大,而且精华都集中在老城,主要的景点:钟楼,熊苑,老城喷泉柱,爱因斯坦故居和大教堂等都已蜻蜓点水般的走过。
真有些妒忌:上帝给了瑞士太多的宠爱。瑞士的湖光山色甲天下,真可谓一步一景,步步是景。
旅游车在伯尔尼-蒙特勒的路上急驶。随意拍摄的照片,不加修饰就是一幅不错的风景画。
如绒如毯的草坪,绿树成荫的山坡,点缀着那么几辆红车,坡顶的小楼一字儿排开......这一切在如此的不经意间。
旅游车进入丘陵区域,离我们今天的第二个景点——拉沃葡萄园应该不远了。
湖边的平原地区。住家设在如画的山水之间,不种粮食和蔬菜,只养如茵的草坪,中间几条通往湖边的小路,这几幢房子看上去像农舍,我怀疑他们靠什么生活?卖牧草?瑞士可是人均GDP名列世界前几名的国家。
上下图的湖光山色,在瑞士可是随处可见。生活在这样如画的环境,心情舒畅,肯定健康长寿。
我们已经来到日内瓦湖边,薄雾中的青黛倒映在磨砂玻璃般的湖面上。
湖边山坡上的葡萄园,像喷了摩丝后用粗齿梳子精心梳理的头发一样,纹理清清楚楚,能看清头皮(泥土)。
从山脚往上看,葡萄园梯田就像一阶阶高台阶。这些建筑好像必须拾阶而上才能到达。
沿着日内瓦湖边是条高速铁路线,一辆高速列车正风驰电挚般的一闪而过(下图)
我们的旅游车停在拉沃火车站前,上图是站前小镇。下图的卡通“小火车”将带我们上山参观葡萄园梯田。
小火车载着我们上山了。敞开的车厢正是拍照的好机会,只是上山的道路都是绕山的弯道,刚对准焦距,一个转弯就前功尽弃了,只能打在自动档,采用“抓拍”的技巧,或许能抢到几张好片子。以下就是用这种方法拍摄的日内瓦湖的风景。
拉沃葡萄园梯田(英文:Lavaux, Vineyard Terraces),位于瑞士西南部沃州(Vaud)。
拉沃葡萄园梯田起于蒙特勒南部的西庸古堡,沿日内瓦湖北岸向南绵延约40公里,直至沃州中部的洛桑东郊,包括村舍与湖水之间的山腰斜坡。
尽管有证据显示在罗马时代就有葡萄生长,但现在的葡萄园却要追溯到11世纪,当时这一地区由本笃会和西多会的修道士控制。这里的乡村景观、小城镇以及密集种植的葡萄体现了十多个世纪以来生产和惠益体系的变化。
葡萄园占地890多公顷,主要种植葡萄,是瑞士最著名的葡萄产地和葡萄酿造基地。
拉沃梯田原是一片贫瘠的山地,在12世纪中叶,由瑞士西都会的教士开始开垦。教士将山坡上的石头有序地垒成一道道石墙,并从别处搬来肥沃的土壤,整治成一道道梯田,然后种植葡萄。
受教士们的影响,附近的山民也随之参与开垦和建立灌溉系统,建起了大大小小的葡萄园,并培育出闻名遐迩的夏瑟拉葡萄。这种葡萄个小汁多、碧绿晶莹,极适宜酿造葡萄酒。
随着葡萄园规模越来越大,酿酒作坊越来越多,拉沃地区成为瑞士著名的葡萄酒产地,产生了6个闻名的葡萄酒品牌,其中以德萨雷牌葡萄酒名气最大。
瑞士人爱说,上苍对拉沃梯田特别眷顾,有三个太阳照耀着它,这话一点不假。
第一个太阳当然是天上当头高悬的太阳,说来奇怪:站在山坡上,感觉拉沃的太阳确实比其他地方强烈许多,晒在身上热辣辣的,这可不是心理作用喔。
第二个太阳是湖水折射的阳光,拉沃梯田位于阿尔卑斯山南坡上,面朝日内瓦湖,如镜的水面将大量阳光折射到葡萄园里。别看今天薄雾蒙蒙,站在坡顶,你也会感觉得到折射的力量。
第三个太阳是梯田上的石墙对阳光的折射。三个太阳的眷顾,让拉沃地区的葡萄园日照加倍充足。
不光是头上的太阳,还有折射和反射的太阳,难怪今天的感觉与平时大不相同,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亲身体验了这种“三个太阳”的威力。
屋顶上写着“1938”字样,我倒不认为该房子是1938年建的(屋顶看上去是崭新的),可能是这个葡萄酒的品牌是那个年代创立的。
此外,石墙在夜间还会散发白天储存的热量,使葡萄园整天都保持在最适宜葡萄生长的温度,而日内瓦湖潮湿的水气也极利于葡萄的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使拉沃梯田成为葡萄生长的理想之地。
拉沃梯田开垦了近千年,至今仍青春常驻,这当然是人们精心呵护的结果,但关键是这片土地能给人们提供丰衣足食的源泉。
拉沃人自豪地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职业比我们的更好,也没有哪个地方比这里更美。因此,拉沃梯田在他们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安居乐业”是对拉沃人生活的最合适的形容。
上世纪70年代,拉沃周围的洛桑、沃韦、蒙特勒等地逐步城市化,对于拉沃梯田迷人的景色,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垂涎欲滴,想征用来修建别墅,但当地居民不同意,在瑞士生态学家弗朗兹·韦伯的带领下,于1973年发起了"拯救拉沃"行动,要求政府立法保护拉沃梯田。
1977年,沃州就立法"保护拉沃梯田"举行全民公决,结果,57%的居民投了赞成票,拉沃梯田从此受到法律保护。
沃州在1997年宪法修改时,将拉沃梯田从受保护名单中除去。于是,韦伯等人再次发起"拯救拉沃2"行动。在沃州全民公决中,反对将拉沃梯田除名者达80%,拉沃梯田再次得到法律的保护。
2007年,世界教科文组织将拉沃梯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评语是:拉沃梯田式葡萄园体现出居民同环境之间为优化当地资源、酿制优质葡萄酒而进行的相互调整和适应,堪称文化遗产。
“梯田”是山区农民的习惯耕作的土地形式,像我国山西“大寨梯田”,云南梯田等等,将山坡修建成梯田,从平面几何的原理来说,面积是减少的(直角三角形斜边大于任何一条直角边),可是有利于灌溉和水土保持,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梯田是山区丘陵农民的生活立足之本。
你看:背山面水的住宅,往前看是大好的自然风景,山清水秀;背后是懒以生存的葡萄园梯田,这些农民怎么肯放弃家园,事实证明,他们胜利了,不但保护了家园,还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瑞士的旅游景点,生产,旅游双丰收。
拉沃葡萄园梯田面对日内瓦湖,充足的阳光和湖边湿润的气候使这里成为瑞士著名的葡萄酒产地,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拉沃葡萄园以其历史悠久的梯田式葡萄种植、酿造传统,旖旎的日内瓦湖风光和湖畔雄伟的阿尔卑斯景观闻名,从而赢得了世界遗产的美誉。
满眼的绿色,增加一些色彩。这是葡萄园边上的花园,农民们种植葡萄,酿制美酒,同时也美化环境,酿造生活,生产,生活双丰收。
上图像圆棍一样的小花棒,就是葡萄花,我还第一次看到葡萄花,竟是这样的细巧可爱。
葡萄园边上的小花园,紫色的薰衣草。面对着日内瓦湖,劳作之余,在花园休息,这样的劳动不会感到疲倦;人是这样的愉悦心情,植物也同样,在如此的美景中,长出的葡萄必然是世界一流的。拉沃葡萄园梯田证明了这一点。这个课题如果继续深入研究,说不定会得诺贝尔奖。
这位是我们的“小火车”司机,看上去已有近八十高龄,可能是拥有这片葡萄园的家属长者,也可能是位义工。近来,有一种论调:‘环境比遗传对寿命影响更大’。而这位老先生可能成为这种理论的论据之一。
拉沃火车站,小巧而整洁。
一列火车刚好进站,短暂的上下客后,又呼啸而去。
我们离开拉沃,向蒙特勒前进。
旅游车行进途中的抓拍。
途中抓拍到雀巢公司的生产工厂。
雀巢公司,由亨利·雀巢(Henri Nestle)于1867年创建,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韦威 (Vevey),在全球拥有500多家工厂,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
“雀巢”品牌唾手而来,并没有费多大力气。亨利∙雀巢(Nestle)用自己的名字为品牌命名,其名字在英文中有“舒适安顿下来”和“依偎”的含义。由于其名字的特定含义,自然要与英文同一词的“Nest”(雀巢)相联系,以雀巢图案作品牌图形,而这又会使人联想起待哺的婴儿、慈爱的母亲和健康营养的雀巢产品。公司起源于瑞士,最初就是以生产婴儿食品起家,以生产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闻名遐迩。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产品和一个品牌的优秀的创意是如此的吻合,是天意,还是巧合?
可见,轻而易举而来的“雀巢”品牌不但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并且完全符合商标定位的基本要求。
路边擦肩而过的小教堂。
少见的鹅黄色。
见缝插针的建筑。
下午时分,我们来到蒙特勒外围的西庸城堡。这是在公路上往下拍摄的城堡。
瑞士以秀美的湖光山色著称,然而在瑞士却有一座中世纪的古城堡被誉为“欧洲十大最美城堡”之一,这就是位于日内瓦湖畔的西庸城堡。
走下坡道在近处拍摄城堡局部。
西庸城堡三面环绕着美丽的日内瓦湖一面靠着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远眺给人以漂浮在水面的奇异感觉,故被称为建筑史上一颗奇异的珍珠.
红瓦连廊是城堡的入口。正面偏右30度拍摄。
西庸城堡(又译"石庸城堡")是一座雄伟的中世纪水上城堡,位于沃州蒙特勒附近的Veytaux镇,四周环绕着美丽的日内瓦湖与雄伟的阿尔比斯山脉,由于它建立在日内瓦湖畔的岩石上,远观给人以漂浮在水面的奇异感觉,故被称之为建筑史上一颗奇异的珍珠,也是瑞士最负盛名的古迹之一,跻身于民间素有"欧洲10大古堡"之列。
城堡一边就是我们刚才经过的公路,路边依山而建的建筑和景色。
西庸城堡背靠着大山和山脚下的公路,面朝着日内瓦湖。下图为湖边一景:安逸,休闲,舒适,舒畅......
在阳光的照耀下,日内瓦湖水与对岸的阿尔比斯山脉都呈现青蓝色。“水天一色”这里就是最好的诠注。
我们进入城堡。这是从城堡地下室的一处通向湖边的墙面大洞拍摄日内瓦湖。
地下储藏室内堆放的酒桶,成色很新,显然,这些橡木桶不会是当年的遗物。
由于历史过于久远,人们已经无法准确得知西庸城堡的起源,目前发现的有关西庸城堡的最早文字记录是1150年。
建筑学家认为,城堡的底部基石是在11世纪修筑完成的。"西庸(chillon)"在法文中是"石头"的意思,也许它的得名就来源于它所在的那块凸出湖岸的巨岩。
13世纪~14世纪时,这里是意大利王族萨伏依家族的领地,第二代萨伏依伯爵聘请著名建筑师梅尼耶进行设计,准备将这个城堡进行彻底改建,作为家族避暑的行宫。
地下室完好保留了13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弧形拱顶,四周全部用岩石建成。
当时的建筑不用钢筋横梁(那时可能还不能炼钢),都用石块砌成拱形来承载,拱顶也是采用小石块拼接砌成圆弧形,800年历史风雨下来,任然巍然屹立。可见当时的建造工艺水平的精湛。时至今日,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建筑,使用年限也不过50-70年,我不知这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西庸城堡的地下室曾当作仓库和关押囚犯的牢狱,我不太理解,建在水面上的城堡,怎么会当监狱使用,囚犯们每天对着美丽的湖光山色,那不是惩罚而是享受。同时,底下关着犯人,上面住着王公贵族,整天花天酒地,时不时的提个犯人来消遣,莫非这些贵族都是变态狂。上图监狱中设有吊索,可见其严厉程度。
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西庸城堡因为有Jean-Jacques Rousseau,Victor Hugo,Alexandre Dumas,Byron等著名作家在城堡的故事中登场而广为人知,其中英国诗人拜伦的【西庸的囚徒(The Prisoner of Chillon)】是闻名世界的名著,故事的主人翁就是西庸城堡的囚徒——日内瓦教士弗朗索瓦·博尼瓦。
西庸城堡地下室的入口处有根巨大的柱子。在这些柱子中留下了著名作家拜伦的签名笔迹。事实上有人说那不是拜伦的真迹。笔迹的年代和拜伦生活的年代也有所不同。但是因为这个笔迹,西庸城堡的意义更加深远,现在的西庸城堡和拜伦是分不开的关系。上图用铁框护着的就是拜伦的签名笔迹。很多游客是仰慕拜伦大名而去。
拜伦怎么会在石柱是刻下名字?是在此当过囚徒?还是“到此一游”,签名留念?看来,“到此一游”的陋习自古至今,由外到内的流传,经久不衰。
描写贵族与犯人的绘画。
西庸城堡的名声来源于拜伦的诗歌《西庸的囚徒》,拜伦和雪莱一起游历欧洲时,听闻十六世纪日内瓦教士弗朗索瓦·博尼瓦曾身系铁链,在暗无天日的地牢里囚禁长达六年之久,拜伦以自由和革命为主题,多次修改,完成了长诗《西庸的囚徒》。
用影像投影的手段在地下室监狱的墙上描绘囚犯们的被迫劳动和带着镣铐的艰苦生活。
当年这里最多曾监禁了200名左右的囚犯,1532年日内瓦圣维克多修道院院长博尼瓦因主张日内瓦独立,被铁链锁在石柱上达六年之久,直到1536年3月29日瑞士人攻占古堡后,才把他释放。
节选拜伦《西庸的囚徒》:我头发已然花白,却非岁月缘故,亦非一夜之间,如人大祸来临胆战心惊,变成了白发苍苍。我的肢体已经佝偻,却非劳顿缘故,而是因卑鄙的休息而锈迹斑斑,让它们饱受了地牢的摧残。我的命运一如别的囚犯,任铁链和铁栏隔绝开,明媚的大地和天空。可只因那是我父亲的信仰,我就在困锁囚禁中等待死亡。”
西庸古堡扼守着阿尔卑斯山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受到各方觊觎,占据了西庸古堡就相当于控制了整个地区。
古堡中间的院子。 城堡的中间是个露天的天井,城堡的各个建筑之间由天桥相连,站在城堡中间有坐井观天之感。
首次见诸于史籍是在1150年前后。当时是萨瓦家族占据着这处要塞。
在15世纪之前,历代萨瓦伯爵从未真正拥有过城市,他们往来于各地,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自己贵族味十足的生活,居住在不同的城堡中,他们从一个城堡辗转到另一座城堡,管理那些直接管辖的日常事务和地方事务。
萨瓦家族托马斯一世下令扩建古堡,他于1214年建了一座小村落,从字面上来看,那就是西庸古堡。
贵族们使用的的餐厅和餐具。现在看来可能不削一顾了,可是在800年之前,那是绝对的奢侈。
似乎隐隐感觉到在城堡中即便是大白天也有几丝阴郁之气,仿佛还能看到冷兵器时代披头散发身披盔甲的盎萨鲁克人在壁炉前用铜壶饮酒的样子。小清新们就退却吧,这不是靠墙仰望天空的好地方,谁知道你飘飘长裙之下会不会隐藏进中世纪的冤屈鬼魂呢。
13世纪中叶,古堡在萨瓦家族毗艾尔二世的经营下,经历了其建筑史上的黄金时代,他将瑞士西南部一带的土地集中在了一起,创建了沃国,即今天的沃洲。15世纪,阿梅代八世对城堡实施了一系列大工程,
进入十六世纪,在接二连三的战争中,实力遭到削弱的萨瓦家族也无暇顾及西庸城堡了。1536年伯尔尼人夺取了沃洲。将城堡变成了军火库和监狱,他们装饰了城堡中的某些房间,如棋牌室。伯尔尼执行官汉斯威廉逢·幕尼仑开始了古堡的粉饰工程。
1798年,沃洲起义爆发。从1803年开始,在考古学家阿尔特·那艾夫的努力下,城堡历史遗迹地位得以确立。1935年古堡被翻新,从那时起,西庸古堡在公众心目中有了新的形象,直至今天西庸古堡成为瑞士最受青睐的名胜古迹之一。
古堡中陈列的当时古堡主人使用的部分家具。箱柜表面精细雕刻的花纹。
木板装饰的拱顶并镶嵌成漂亮的图案。
贵族家族的纹章。
西庸城堡的内部古朴的房间里面展示着当时使用过的物品。各种器皿和箱柜,可以想像当时贵族的生活。
已经熏黑了的壁炉。尽最大可能地还原了当时的布置和陈设,你可以欣赏到诸多具有代表性的中世纪家具和装饰。
家具用品虽然笨拙,但非常协调的木床和充满美丽花纹的墙壁,显出城堡浪漫的生活。
伯恩卧室里的一张舒适的大型四柱床,并配有暖气、私人浴室和在当时很先进的自来水设备。
三号院建有堡主大厅、公爵卧室、小教堂、司法大厅、文书厅等。
西庸城堡将继续保持现今古朴的样子,向游客展示建筑物的历史积淀。
纹章大厅里成列着那个时代各个贵族家属的纹章。
装饰别致的屋顶。
那个时代的手摇救火增压泵。
城堡中的礼拜堂里面通过幻灯,重现过去的壁画,用手挡住光线,就能看见模糊的实际的壁画。走上迷路般的台阶,就能到屋顶。
在城堡屋顶俯视日内瓦湖(莱芒湖)的美景,还能眺望法国国境是西庸城堡的另一个魅力所在。
四号院也叫“护墙院”,这里所有建筑都是为了保卫城堡和控制古道而建造的。
从城堡内部设计上来说,无可挑剔,没有瑕疵,布满机关,难怪评价上说和迷宫一样。还有秘密通道,必须“按图索骥”顺序参观,不然的话可能会迷路。
古堡中央的塔楼是古堡的制高点也古堡最后的屏障,非常坚固,即使攻入古堡想占领塔楼也非常困难。
古堡被湖水包围,同时,也成为这些白天鹅们的嬉戏之地。
西庸城堡旁边原来古老的商道也被高速公路替代,西庸城堡扼守着意大利通往欧洲中部的水陆要冲。
西庸城堡位于瑞士边境城市蒙特勒附近的日内瓦湖畔,该湖也是瑞士和法国的分界线,大约三分之一属于法国,三分之二属于瑞士。日内瓦湖是瑞士人对这个湖的称呼,对岸的法国人则称它为莱蒙湖。从古罗马时代起,这里就是往来于意大利和法国的交通要道。
近山,远峰,绿水,微波,蓝天,白云,此情此景已是瑞士的标配景致。
古堡边的栈桥一直延伸到湖中。
古堡的护城河是一道天然壕沟,13世纪疏浚加宽,并在外墙周边修建了三座半圆型塔楼。横跨在护城河上的古桥,早先是一座木制吊桥,18世纪改为铁梁木板桥,时至今日。
西庸城堡建在日内瓦湖中的一块巨石上有一条廊桥与湖岸相通,出入城堡都要通过这条廊桥。 西庸城堡靠近湖岸的一侧被水道隔开,在冷兵器时代这里是易守难攻的坚固堡垒。
从湖上和高速公路上远眺城堡时,就会马上明白西庸古堡的重要性,这是湖与山之间的必经之路,此通道本身位于跨国干线上,也就是阿尔卑斯山主干线及大圣卑尔那公路(或辛普龙公路),可以经由乳拉山口通往瑞士高原或法国的费朗什·恐太地区。
西庸古堡是一座极具代表性的中世纪防御要塞,靠山一面的窄长开口,主要是为了使用各种投掷物来击退来范之敌,城墙或塔楼上的孔眼有助于守方进行有效防御,阻止攻方进攻,城墙上的箭垛、枪眼、炮口和雉堞层出不穷。
古堡见证了几个世纪中在此地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
这就是一个因为一张照片而特意寻去的地方。这个方向拍摄的就是西庸城堡的”标准像”,多少人拿着这张照片寻访到此。
天鹅与城堡。在城堡右侧拍摄。城堡似乎浮在湖面上。西庸城堡位于美丽的湖畔,城堡保持着中世纪的坚固和美丽。
西庸城堡本身就非常漂亮,与周围的景致协调的外观,显而易见的坚固,安全感正是西庸城堡的特征。西庸城堡的特点还在于周围的风光,一面是意大利古老的大路,一面是美丽的日内瓦湖(莱芒湖)。
这是从古堡拍摄正面的湖光山色。
古堡右侧的蒙特勒城市。
将镜头拉近看蒙特勒。
一群学生参观城堡后,由老师带领下,来到日内瓦湖边,他们很快脱下外衣(原来他们的泳衣早就穿在里面),迫不及待的往湖里走去。
这群学生像一群小鸭子往湖中央游去,老师像是赶鸭子的放牧人站在湖边。老师们真是大胆,在没有围护设施,救生设备和救生员的情况下,进入湖中游泳,这在我国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
城堡与戏水的孩子们。古城堡与清澈的湖水相互映衬非常美丽,有孩子们的加入,古堡更显生机盎然。
从古堡外围的右侧走向左侧。
从城堡的左侧拍摄(逆光),从这个方向看,城堡与湖岸相连。
红叶与城堡。偏左45度拍摄。
廊桥的顶部,中间的标志与以色列国旗图案相同。
在城堡众多的欧洲,西庸城堡无论是规模还是豪华程度都无法和其它城堡相比,西庸城堡能够位列"欧洲十大城堡’一是得益于西庸城堡周边的湖光山色,二是这里留下了很多欧洲大文豪的足迹,西庸城堡多次出现在卢梭,拜伦,雨果,大仲马的著作中。
西庸城堡无论是外部建筑,与日内瓦湖连成一片,成为湖光山色的一部分;还是内部结构的独特构思,都是一座值得细细参观的古堡
西庸城堡外观很漂亮,好像漂浮在美丽的日内瓦湖上,看到的那一刻想起的只有“浪漫”一词。日内瓦湖更是一种别样的蓝绿色,美得移不开脚步。
”西庸城堡好像漂浮在湖水上!“这是我从相机取景框里看到时发出的惊呼。就这样,将我对古堡的第一个美好的感觉列为本篇的标题——飘浮在湖面上的城堡。城堡的美依托于日内瓦湖,而日内瓦湖因为有了古堡。而更显现其深沉的内在的美。

本游记著作权归@lhfyjc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